首页 > 正文

茶与水的相遇

水是茶的母亲。有茶联云:“泉水从石头出来,性宜寒冷,茶从山顶出来,味道更圆。”“扬子江心水,蒙顶山茶。”“精泉煮雀舌,活水煮龙团。”水质直接影响茶汤的质量。因此,茶人自古就非常注重泡茶用水。

在中国古代的许多茶书中,其中许多都是对水质的评价。但真正艺术化、系统化的是明人田艺恒。他在《煮泉小品》中说:“茶。南方嘉木,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,产品有点邪恶,如果不是水,煮不合适,虽然嘉弗佳也不合适。”

茶与水的相遇

好茶要用好水泡。茶与水的关系和鱼与水的关系一样亲密。明人张源在《茶录》中说:“茶者的水神,水者的茶体,非真水莫显其神,非精茶窥其体。“明代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记中明确说明:“茶必发于水,八分之茶,遇十分之水,茶也很“八分之水,试十分之茶,茶只有八分之耳。”现代人很难想象宋代时尚斗茶对茶水的要求很高。宋代江休复《嘉佑杂志》云:“苏才翁尝与蔡君谟斗茶。使用惠山泉的蔡茶精。苏茶劣,改用竹水煎,便能取胜。“苏才翁指的是苏轼,北宋作家,书画家;蔡君谟指的是蔡襄,大小龙始于丁谓,成为蔡襄,有《茶录》。这些都说明了选择好水在品茶艺术中的重要作用。

名茶得甘泉,就像人得仙丹,精神顿异。好水不能和茶说话。

(一)王安石和苏轼关于水的故事

王安石(10211086),字介甫,号半山,封荆国公。汉族。江西临川人,北宋杰出的政治家、思想家、改革家、唐宋八大家之一。有《王临川集》、《临川诗拾遗》等存世。

苏轼(1036—1101),字子瞻,号东坡居士。北宋作家、书画家。四川眉山人,官至礼部尚书。他才华横溢,在诗、词、文、书画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。有100多首茶诗、茶词、茶文。

当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,王安石邀请他到家里喝酒说再见。临别时,王安石说,他多年来一直患有“痰火症”,必须用阳羡茶治愈。现在阳羡茶已经存在,曲塘峡的水是独一无二的,否则很难奏效。苏轼答应了。

从四川到曲塘峡,苏轼被三峡美丽的风景迷住了,早早忘记了王安石取水之托。

曲塘峡被称为“中峡”。中峡过后,苏轼想起了王安石的委托。苏轼是一个洒脱的人。他认为上、中、下三峡是相连的。这是一条河的水。有什么区别?此外,如何区分王安石?于是他抽了一罐峡水送到王安石家。

王安石喜出望外,当场煎水,将一小撮阳羡茶放入白瓷定窑碗中,侯水如蟹眼,注入碗中,过了很久,方视茶色。

王安石皱起眉头,问苏轼:“这水从哪里来?”苏轼急忙搪塞道:“是从曲塘中峡拿来的。”王安石又看了看茶汤,尖叫地说:“你不用骗老公。这显然是下峡的水。你怎么能冒充中峡的水?”

苏轼大吃一惊,急忙感谢自己的罪行,并询问王安石是如何看到缺陷的。王安石说:“上峡的水急,下峡的水慢,只有中峡的水急。太医认为老夫的病可以用阳羡茶治愈,但用上峡的水煎茶味道太浓,下峡的水太淡,但中峡的水适中,恰到好处。现在看到茶色很久才出来,就知道是下峡的水了。”(摘自王从仁的《茶趣》)。

(二)古人择水标准

古人在选择泡茶用水时,要注意水的甘甜、干净、清新。特别注重水源,强调使用活水。《茶经》中的唐代陆羽•五之煮中云:“其水,用山水,用河水,用井水。“其山水,摘乳泉,石池漫流者。“其江水取人远者,井水取多者。“就山泉水而言,明人高连在遵生八条•茶中说:“山厚者泉厚,山奇者泉奇,山清者泉清,山幽者泉幽,都是好产品。不厚则薄,不奇则愚,不清则浊,不幽则喧,必无佳泉。综观古人的各种鉴水方法,一是看其活,二是测其清,三是试其轻,四是品其甘,五是选其冷。

看看它的工作:就是用流动的水。流水不腐,没有异味。宋代唐庚在《斗茶记》中说:“水不问江井,要贵。”胡仔《甘溪渔隐丛话》说:“如果茶不是活水,就不能发出新鲜的香味。东坡知道它的原因。”

二是要求水无色透明,无沉淀物。三试其轻:用衡器测量,以水轻为佳。乾隆皇帝曾用银斗称量世界名泉。他在《玉泉山天下第一泉记》中写道:“水之德在养人,其味贵甘,其质贵轻。然而,三者正相资,质轻者味甘,饮之而缓,益寿。因此,辨水者恒于其质的轻重分泉之高。“他特别喜欢用雪水煮茶。他认为用雪水煮茶比泉水好,因为雪水来自天空,比例更轻。于是他在《坐千尺雪煮茶作》中写道:

抽泉捡松枝煮,收雪也就竹炉煮。

泉水终佛如雪水,以来天空干净清澈。

四品其甘:宋蔡襄在《茶录》中说:“水泉不甘,不能损茶。”所谓“甘”,就是水一人口,舌与脸颊之间有一种甜蜜的感觉,颇有回味。

五选其冷:水的温度要冷,要冷。冷水,尤其是冰水和雪水,味道最好。这是因为水在结晶过程中杂质下沉,比较干净。至于雪水,更有价值。屠龙在《考试的余事》中说:“雪是五谷之精,取之煎茶是幽人的清境。”现代科学证明,自然界中的水只有雪和雨才是纯软水,最容易泡茶。


  • 暂无相关文章